寿险“开门红”遇寒,三上市险企发布年度业绩预减公告
记者 | 苗艺伟 近日,开门红多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寿险上市2023年开年首月保费收入情况披露完毕,备受关注的遇寒业绩预减寿险“开门红”却遭遇罕见“寒意”。 与此同时,险企在财报季即将来临之际,发布三家上市险企也发布了2022年全年业绩预减公告。年度 寿险“开门红”遇寒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公告在8家上市寿险公司中,开门红寿险公司业绩普遍增长承压,寿险上市仅有国华人寿凭借银保渠道在今年首月实现保费两位数增长。遇寒业绩预减 具体来看,险企今年1月,发布保费收入2021亿元,年度同比下降2.46%;太保寿险保费收入为526.85亿元,公告同比下降5.72%;保费收入351.8亿元,开门红同比下降1.92%;中国人保寿险保费收入392.47亿元,同比下降15.81%;平安人寿保费收入1029.41亿元,同比增长4.43%;太平人寿保费收入为323.58亿元,同比减少6.9%;国华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124.97亿元,同比增长47.75%;2022年刚刚在香港完成上市的阳光人寿保费收入为178.75亿元,未披露同比数据。 然而,财险方面,7家上市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普遍同比增长,仅平安财险同比微降。 具体来看,今年1月,太保财险保费收入233.11亿元,同比增长10.9%;人保财险保费收入611.73亿元,同比增长1.2%;平安财险保费收入320.82亿元,同比减少2.15%;中再集团旗下大地财险保费收入55.72亿元,同比增长4.86%;太平财险保费收入为36.85医院,同增加26%;众安保险保费收入为人民币20.38亿元,同比增1.54%;阳光财险保险保费收入40.28亿元,未披露同比数据。 研报指出,五家大型“老牌”上市寿险公司中,仅平安人寿为正增长,预计主要原因为银保渠道发力、续期品质改善及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同期,其余四家均同比下滑,主要是受当月疫情短期冲击,代理人线下展业受阻,同时今年春节假期前置,也影响代理人出勤情况。 而在财险方面,主要上市财险公司保费增速也均有所放缓,主要是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政策退出,导致汽车销量下滑,叠加春节假期前置影响,但后续随着补贴政策逐步恢复、汽车销量回升,财险业务有望逐步回暖。 三上市险企业绩预减 与此同时,在财报季即将来临之际,三家上市险企也早早发布了2022年全年业绩预减公告,投资收益减少成为影响业绩的主要原因。 中国太平业绩预减公告称,2022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与较去年同期减少约64%,净利润预减主要是受到2022年境内外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令已实现投资收益同比下降。 中国再保险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经公司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度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60%至70%,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受宏观经济承压等多因素影响,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投资收益同比下降;二是于个别非控股企业的投资蒙受较大损失。 众安在线发布的业绩预减公告称,预期2022年度净亏13亿元-15亿元,公司董事会认为导致本集团录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的主要因素为投资收益大幅下降,一方面由于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另一方面由于自2022年1月1日起采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替代香港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而导致投资收益对当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贡献减少约10亿元至2亿元范围内。 此外,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应付债券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失,预计美元债券产生相应的账面汇兑损失给公司造成亏损约为6亿元。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世界杯难救海伦司小酒馆:野心扩张变无奈关店,业绩下滑转型大排档
- 鹰派美联储打击无处不在:欧美投行800亿美元杠杆收购业务面临巨亏
- 重磅!A股长期资金来了,涉及千亿市场!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规则发布,这些产品被纳入,有五大看点
- 你卖了几单?保险代理人:客户在那口难开
- 工信部: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
- 三支柱补位提速,个人养老金可投公募产品进一步扩容
- 严肃处理!复旦大学刚回应!实习生骗毕业生写研报,券业\
- 迪士尼、Meta等美企宣布为女性员工承担堕胎旅费
- 快手商业化进入阵痛期
- 碳资产交易困境新解 区块链赋能碳金融
- 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密集启动 二线城市齐念“稳”字诀
- 岱勒新材: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良好
- 年度最低?研发费用占比最低仅0.23%,三任财务总监离职,创业板IPO
- 乌方称乌克兰2029年前加入欧盟可能性不大
- 拜登称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是“悲剧性错误”
- 前五月各地出口数据:粤浙苏前三 浙江高新技术带动明显
- 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 乌称俄军炮击哈尔科夫方向的乌军
- 大湾区不起眼的街道,何以成为新晋“顶流”?
- 加息效应冲击英美地产服务业
- 搜索
-
- 友情链接